小龍蝦這輩子也沒想到自己對天文學(xué)有這么大的作用-基于龍蝦眼的X射線天文學(xué)
掠入射X射線空間望遠鏡在天體物理學(xué)研究中至關(guān)重要,這些望遠鏡的工作能量通常在100 eV到10 keV之間。旋轉(zhuǎn)對稱的Wolter鏡光學(xué)系統(tǒng)至今仍被廣泛使用,它能夠以大約1°的視場進行X射線成像,但這類系統(tǒng)的缺點是觀測角度小,無法實時監(jiān)測天空。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方法是使用龍蝦眼光學(xué)系統(tǒng)的小型衛(wèi)星(CubeSat),它可以確認觀測目標的坐標或者監(jiān)測宇宙中的瞬時輻射。
龍蝦眼透鏡也是一種掠入射光學(xué)裝置,主要優(yōu)點是大視場,原則上可以達到全角度,并且有效地提高探測微弱信號的靈敏度。它使用一組與球面垂直排列的方形截面通道,以聚焦入射光,模仿了長體甲殼動物(如龍蝦和小龍蝦)的眼睛結(jié)構(gòu)。光子可以從一個或多個通道壁反射并傳播到球形成像表面,也可以直接通過通道壁,也可以被通道壁吸收。

目前有兩種常見的龍蝦眼制造方式,一種是利用MCP技術(shù)(Angel型),但MCP是作為平板生產(chǎn)的,需要額外的處理來創(chuàng)建所需的曲率,這降低了透鏡的成像質(zhì)量。另一種是平面MTO技術(shù)(Schmidt型),把非常薄和精確定位的金屬鍍在玻璃或Si襯底上,不需要額外增加曲率但通道間距更大。由于金屬對X射線的反射率非常低,除了掠入射時,大部分光子會被吸收。通常龍蝦眼透鏡需要非常高的深寬比。例如,由鎳構(gòu)成的透鏡將有效聚焦6 keV的X射線光子,大約137:1的深寬比。

RITE和ADVACAM的合作開發(fā) VZLUSAT-1
2017年6月由捷克航空航天中心主導(dǎo)的2U立方星VZLUSAT-1發(fā)射,衛(wèi)星載荷包含了一個微型X射線天文望遠鏡。光學(xué)系統(tǒng)是Schmidt型1D平面龍蝦眼透鏡,具有3°的視場,由捷克Rigaku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Europe s.r.o.(RITE)公司提供。焦平面的成像探測器是帶有300um Si傳感器的Timepix探測器,能對3-60 keV的X射線成像,由捷克ADVACAM s.r.o.公司提供。由于這項技術(shù)從未在低地球軌道上使用過,因此選擇了明亮的X射線輻射源—太陽,進行成像測試和技術(shù)演示。如果任務(wù)成功,更多的望遠鏡將會緊隨其后,具有更大的光學(xué)系統(tǒng),更高的靈敏度和更好的角分辨率。

2017年9月VZLUSAT-1觀測到了近10年來最強的日冕物質(zhì)拋射事件—太陽耀斑X9.2。將X9.2事件前后3段時間進行對比,此事件引起了遠離極地和SAA以及美洲中部上空的輻射強度增加,即使在事件發(fā)生幾天后仍可觀察到。此外,增加的輻射成分表明重帶電粒子(質(zhì)子)強度的增加。VZLUSAT-1自在軌以來,還為近地軌道的環(huán)境和輻射研究采集了大量有價值的數(shù)據(jù)。

VZLUSAT-2
由于VZLUSAT-1的成功,2022年1月3U立方星VZLUSAT-2發(fā)射。RITE和Advacam繼續(xù)合作研發(fā)了光學(xué)望遠鏡系統(tǒng),由分段2D龍蝦眼透鏡耦合到配備了2000um CdTe傳感器的Timepix探測器。此望遠鏡旨在對來自天體和大氣的高能瞬時輻射進行觀測(地球伽瑪閃或伽瑪射線暴),能對5-500 keV的X射線或伽瑪射線進行高分辨率和高靈敏度成像,并提供60°的大視場。目前,VZLUSAT-2已經(jīng)運行了一年,收集了足夠多的數(shù)據(jù)來繪制地球輻射地圖,并且觀測到多個宇宙瞬時輻射。值得一提的是,如此低成本的立方星可以提供和價值高達1億歐元的衛(wèi)星一樣的輻射地圖信息。

由VZLUSAT-2收集到的數(shù)據(jù)繪制的地球輻射圖

相關(guān)閱讀
以創(chuàng)新為先導(dǎo),聚焦EUV極紫外/X射線光學(xué)器件的研發(fā)- 捷克RITE
納米衛(wèi)星 VZLUSAT-2 發(fā)射,ADVACAM小型探測器開始新的宇宙探險
CERN Timepix3技術(shù)在3D粒子軌跡重建中的應(yīng)用
掌上光子計數(shù)X射線探測器MiniPIX 預(yù)約試用
參考文獻:
1. Sveda, L., et al. "Lobster eye: technology and imaging properties." EUV and X-Ray Optics: Synergy between Laboratory and Space. Vol. 7360. SPIE, 2009.
2. Barbour, Samuel, and Daniel A. Erwin. "Comparison of focal properties of square-channel and meridional lobster-eye lenses." JOSA A 31.12 (2014): 2584-2592.
3. Pina, L., et al. "Current developments and tests of small x-ray optical systems for space applications." EUV and X-ray Optics: Synergy between Laboratory and Space V. Vol. 10235. SPIE, 2017.
4. Urban, Martin, et al. "VZLUSAT-1: Nanosatellite with miniature lobster eye X-ray telescope and qualification of the radiation shielding composite for space application." Acta Astronautica 140 (2017): 96-104.
5. Baca, Tomas, et al. "Timepix in LEO orbit onboard the VZLUSAT-1 nanosatellite: 1-year of space radiation dosimetry measurements." Journal of Instrumentation 13.11 (2018): C11010.
6. Granja, Carlos, et al. "Directional-Sensitive X-ray/Gamma-ray Imager on Board the VZLUSAT-2 CubeSat for Wide Field-of-View Observation of GRBs in Low Earth Orbit." Universe 8.4 (2022): 241.
免責(zé)申明
此篇公眾號文章內(nèi)容(含圖片)均來源于網(wǎng)絡(luò)。文章版權(quán)及觀點歸原作者所有,北京眾星聯(lián)恒科技有限公司發(fā)布及轉(zhuǎn)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行業(yè)資訊與網(wǎng)絡(luò)分享。
若您認為本文存在侵權(quán)之處,請聯(lián)系我們,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。如有任何疑問,歡迎您隨時與我們聯(lián)系。